Xilinx社区
首页 > Kevin专栏 > 读林微因-美与智慧的绝唱
Kevin专栏
读林微因-美与智慧的绝唱
来源:  时间:2015-01-22  浏览量:1366

  看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放了8集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颇有感触,感慨那个大师频出的时代。转贴一篇博文,膜拜一下。



  据说上天对人是最公平的,给了你出众的才,就不再给你倾城的貌;给了你才与貌,就不再给你无憾的情与爱。古往今来,才貌情三者兼得者可谓凤毛麟角,但林徽因是个例外。也许上帝也有动心的时候吧。

  林徽因,原名徽音,福建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1920年4 —9月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赴美国留 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结婚,1929 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

  若论近现代中国第一才女,非林徽因莫属,三个举世无双的优秀男人终身都为她而痛苦:一个摔断了腿(梁思成为博美人一笑,失急慌忙掉下车 来),另一个为觅得佳人,嫌飞机太慢,自己先飞下来了(徐志摩),这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金岳霖先生,为了她,一辈子不娶,且与情敌毗邻而居,终身为友, 一段情,文坛人士共惊闻。

  林徽因向来是一个群体的中心,不管是远远向往著的群众,还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龙的客人,我们得到的画像,总是一群男人如壁脚灯一样地抬头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她,愈发显得她眼波灵转,顾盼生姿。

  这个中心在让人神往的同时,也让人神伤。梁思成说到林徽因因为爱上了金岳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时候,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哭过痛过,伤痕应该还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愿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许多矜持的缄默。徐志摩是嗓门最大最不知顾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颇为委婉,并且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坠机身亡,永远沉寂。陆小曼于是也缄默了,素服终身。梁思成也是沉默的,我们只从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里,知道一些只字片语。林洙也是缄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时候,她永远会想到少女时期去拜见她的情景。金岳霖面对采访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这一段,看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差不多了。

  李健吾曾 说:"林徽因的聪明和高傲隔绝了她和一般人的距离……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或许是因为她身边都 是男性朋友的缘故,她的一生才没有被一堆回忆录的口水所淹没。当林徽因这个名字越来越流行,对于她的崇拜和对于她的伟大的消解同时进行,或许女性观众/读 者比男性更关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视她,就像她们关注格雷丝。凯利,前者是一个有爱情有婚姻有事业的名媛,后者是有事业有婚姻的明星。说到底还是 林徽因更高一筹,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琼瑶小说的满天诗句。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 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

  萧乾先 生在绝笔《才女林徽因》中记道:"听说徽因得了很严重的肺病,还经常得卧床休息。可她哪像个病人,穿了一身骑马装……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徽因 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这种纯学术的批评,也从来没有人记仇。我 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这是1933年11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萧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时发表的感慨,同时,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 真实比想像更风华

  美女分两种;一种是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一种是男人喜欢,女人记恨。林徽因是后一种。林徽因和冰心留学时期是很要好的朋友,后来怎么闹矛盾了就不清楚 了。只知道一个故事,是说林徽因和梁思诚在北大教书那会;每个星期天家里都会有茶座,当时很多名人星期天下午都去林徽因家谈天说地。后来冰心在报上发了篇 文章叫《我们太太的客厅》讽刺林徽因。林徽因没有发表文章反驳,而是在随后一次去山西考察的时候带回来一坛山系老醋,托人送给冰心了;从此两人再无往来。女人都有点小心眼,也都记仇;名人也不例外。看这两位就挺可爱的

  但是,冰心提起林徽因,开口就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令她们倾倒。--(陈钟英:《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采访札记》)

  在众多的赞誉中,颇值得回味的是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当她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与美丽相辅相成的,自然是她过人的才气。文洁若为林徽因的美而惊叹之馀,毫不掩饰对她才华的钦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 手。 他既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文洁若:《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卞之琳:《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 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 著她转”。——(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

  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爱慕者如众星捧月般包围的是她,

  穷乡僻壤、 荒寺古庙中不顾重病、不惮艰辛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的也是她;

  早年以名门出身经历繁华,被众人称羡的是她,战争期间繁华落尽困居李庄,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 油买醋的还是她;

  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真谛,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赞叹的是她,

  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的又是她。

  这样的林徽因, 在朋友间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种评说,

  李健吾抗战期间闻听林徽因虽罹患重病而不离开祖国时,激动地说:“她是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其后,美国聘请 他们夫妇去讲学,他们拒绝了,理由是应该留在祖国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这样的林徽因,也许才是最可纪念并且最应该为后世所记住的。

  林徽因的三段刻骨铭心情史

  孤独的少女

  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话来,“喜欢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喜欢林徽因的男人,脑子有问题。”

  有这么一个桥段: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倾诉自己在美国的孤单苦闷,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大诗人欣喜若狂,一颗心猫抓似的。第二天一早,就冲到邮局,要把自己熬夜写下的情意绵绵的文字,发到遥远的美人手中。

  经办人看了内容,面露惊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诗人抢过名单,全是熟人,遂一一对质,没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来信。

  单看了这么一段,难免会对这位林姓美人生出腹诽,认定钱钟书的《猫》里那个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兴趣在于随意指使他那些男朋友,“好像变戏法的人,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

  林徽因极有可能同时Copy好几封信。但我们不妨看看这段场景描述,“我独自坐在一间顶 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 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这是林徽因抗战期间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回忆了 自己十六七岁,随父亲在欧洲生活时的一个片断。

  我想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这个孤独的女孩子,把写信作为自己排遣忧郁的一种方式,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武士犯了重罪,由王后处理,王后让他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不砍他的头。问题是,“什么是女人最大的心愿?”结果,那个武士给出了答案 “有人爱她!”经过所有贵妇人的讨论,一致认为说出了心声,武士因此保住了头颅。

  林徽因喜欢被人众星捧月不假,喜欢争强好胜也不假,像《我们太太的客厅》所说,“我们太太”只有一个女朋友,且黑且矮胖,以便陪衬出“我们太太”的白皙、苗条。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抢去男人对她的注意力,这样的小心思或许也是有的。

  可是,希望有人爱是女人共同的心愿,希望有很多人爱是不是女人共同的心愿呢?不是每个女人都“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的男友,不过,是不是也存了这份幻想?那就谁想谁知道了。

  天空的蔚蓝爱上大地的碧绿

  说起林徽因,人们最喜欢津津乐道她生命里,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在我看来,徐是她的初恋,她心底的情人;梁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而金是她的闺蜜,一生的蓝颜知己。

  1920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来到伦敦。诗人和父亲一见如故,两人甚至玩过互传情书的游戏,林长民扮 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扮作已嫁少妇仲昭。在林去世后,徐志摩曾经公开一封苣冬致仲昭的信,还称赞说,“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 价值得多。”

  林长民和徐志摩互为知己,而林长民与女儿相互间也引为知音。借用数学公式,因为A=B,B=C,所以A=C,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见甚欢,颇多共同语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诗人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

  少女的心弦被拨动了,据说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

  当时的徐志摩,二十四岁,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妻子张幼仪的腹中。他在最初看到张幼仪照片的时候,就不屑地说了三个字“土包 子”,后来张幼仪随他一起在英国生活,评价他的一个女同学说,“西装和小脚不般配。”他颇有深意地重复强调:“西装和小脚是不般配。”

  冰火两重天,说的是诗人的感情。他对林徽因有多么热情似火,对张幼仪就有多么冷酷无情,接到林徽因的信,为了方便离婚,他甚至逼着妻子打胎,在妻子生产后不久,又逼迫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因此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

  爱情令人疯魔,写诗的人就更添几分疯魔,一心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人简直疯狂了。可是,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命运对他,正如同他对张幼仪一样无情和冷漠!

  林徽因和父亲早诗人一年回国,一旦回到传统的现实社会,那曾经发生过的爱情故事仿佛也变得不真实。家族中人一致反对,怎么能容忍徽因插足别人的家庭?怎么能容忍这样的名节受污?林徽因回到了现实。

  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林徽因为什么毅然舍徐而选梁?依我推理,这和她的童年际遇分不开。我看过林徽因早年的一张照片:清秀的脸庞还没退尽婴儿肥, 眼神里就已经含着忧郁了。她的朋友费慰梅曾经说:“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的确,她几乎没有别人那样天真烂漫的童年。

  她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林的第一任夫人病逝,没有留下子嗣。何雪媛运气也不好,到林家八年之后,才生了林徽因,之后又生了一儿一女,都不幸夭折。到了第十年,林长民又娶了个妾,名叫程桂林,乖巧可人,还生下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完全夺去林长民的欢心。

  人家热热和和一家子,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林徽因母女却被安置在逼仄阴暗的后院。这也不能全怪林长民喜新厌旧,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兴小业主家庭,打小娇生惯养,不会女红,也不识字,脾气又暴躁,还爱管闲事,全家上下没有几个人喜欢她。

  父亲一直是宠爱林徽因的,可是在大家庭里长大的她,作为长女 失宠的太太诞下的女儿,对人情世故,到底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刻的体验。

  她终究不忍心别人因她,而像自己母亲那般被遗弃吧?在1947年病危时,她以为自己不行了,特地央人请来张幼仪母子,虽然虚弱到不能说话,依然仔仔细细打量了眼前的两个人。她这样的举动是耐人寻味的。

  徐志摩疯魔了,林徽因却冷静下来,那封要求离婚的信,有没有试一试自己魅力的少女心思呢?也许她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关键时刻,她清楚谁才是真正适合陪她一生的伴侣。

  林徽因不否认自己与徐志摩有一种灵性上的和谐与共鸣,也不隐瞒自己对他的真实情感,“他变成一种Stimulant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怨,或Happy或Sorry,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

  在志摩飞机失事以后,她发表悼文寄托哀思,更让梁思成拣来一块飞机残骸悬挂在卧室,一直到死。她跟闺中密友费慰梅,有一个常常谈起的话题,那就是徐志摩,这个名字就是她心头的朱砂痣啊!

  但是林徽因是一个拎得清的女子,就在她的悼念文字里,她依然说“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哎! ”,泰戈尔为他们,由感而发。

  蓝颜知己金岳霖

  而金岳霖则是另外一段传奇了。

  在清华,干面胡同这个楼里,最牛,最神的应该是金岳霖。金1914年就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又在牛津呆过多年。是中国近代哲学开山鼻祖的人物。他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关系浪漫又崇高,他们三人间的关系真有点像小说里的故事。梁思成、林徽因去世之后,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就一直同金岳霖住在干面胡同这个楼里。据说,金岳霖解放前是个洋的不得了的人,衣着,饮食都很西化。但院里孩子对金的印象却完全另一个样子,他穿着老式棉袍,特别是他坐三轮平板车出行,人们印象深刻。文革前,金先生认识个三轮车夫,也是个老头,毛主席曾希望他哲学也要联系群众,他想出了坐三轮车到王府井转转的联系群众的好方法。文革后,三轮车也属于剥削阶级的四旧打倒了,他认识的车夫改骑平板车了,他常去医院,就拿个马扎,放在平板车上,乘此车出入,算是宿舍里的一大景观。谁也不会想到这老车夫拉着的板车上,坐者的这位东张西望的老头是咱们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哲学家。

  1931年,林徽因因病在北平休养。当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执教,徐志摩经常去探望林徽因,为了避嫌,就叫上国外留学时的好友金岳霖等人,这位很有名望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于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同样没有免疫力。

  这也难怪,别说男人,就连冰心这样的女人,虽然写下《太太的客厅》那样文章,却也承认“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这两位加上凌叔华、韩湘眉,也 曾被称做文界“四大美人”。说实话,除了林徽因,其他三位只能算是才女里的美女,而林徽因,实在是美女里的美女,才女里的才女。

  金岳霖到底是哲学家,他的爱比诗人来得节制。他是单身汉,在徐志摩去世时,就住在梁家的后院。当时最多的话题就是徐志摩,对于诗人共同的思念和哀悼,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那时林徽因正怀着身孕,梁思成经常外出考察,老金必定对她悉心照顾,好言相劝。林徽因对他萌生了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与其说是男女相悦,还不如说,是理解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渴求。

  于是,当梁思成考察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大约是对丈夫彻底的信任和依赖, 林徽因这次的做法并不像她本人的一贯作派。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这一场风波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友情,林徽因身上诗人的气质,让她渴望极端的感情,可是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让她不可能做伤害梁思成的事 情,也不可能玩弄纯洁的感情。梁思成更是坦荡君子,相信妻子和朋友,因此表现出难得的气量和风度。而金岳霖没有辜负这种信任,他发乎情止乎礼,终身未娶, 他爱着林徽因,也爱着林徽因的全家,他后来几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

  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曾经一度离散,金岳霖说:“我离开梁家就像丢了魂一样。”以后他们几乎没再分开过,而后来的林徽因在病魔的蹂躏下,经常不得 不卧病在床,已经不复是当年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热茶,或者送去一块蛋糕,或者 念上一段文字,然后带两个孩子去玩耍。

  梁思成一家跟他相处融洽,临死前,他还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生活在一起,他们称他“金爸”,对他行尊父之礼。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君子,那个时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让我相信,玛格丽特那个著名小说开端的经典桥段,在林徽因那里,成为现实。

  琴瑟相谐

  因对学业的选择也显示出典型的林氏风格。她虽然热爱艺术,却选择了需要艺术底蕴、同时更加实用的建筑学。她天性浪漫,后天经历却教会她,关键的选择,必须有坚强的理性做支撑。

  对夫婿的选择,也同样表现出她的聪明和冷静。决定舍弃浪漫不靠谱的诗人,选择各方面都堪称优秀的梁思成。梁思成梁启超的大公子,岂是等闲之辈? 他受林徽因影响,也决定学建筑学,夫妻俩不管顺境逆境,一辈子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共同创业,成就了一段好姻缘,这一切都让林徽因为自己的选择欣慰。

  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着一句俏皮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说法却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别说梁思成自 己引以为豪,一起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说:“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这些同学都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犹如过江之鲫,竞争可谓激烈异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据说,三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香山养病期间,有了闲暇,她一卷书,一炷香,一袭白色睡袍,沐浴着溶溶月 色,很小资、很自恋地对梁思成感慨:看到她这个样子,“任何一个男人进来都会晕倒”。憨厚的丈夫却说:“我就没有晕倒。”这话怎么听着都像醉酒的人在说, “我没醉、我没醉。”

  可是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妇,就得过寻常日子。林徽因曾经给沈从文写信说:“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林徽因专注于事业,不喜欢别人拿家务活干扰她,浪费有限的时间。可是不喜欢归不喜欢,真做起来也漂亮得无可挑剔。

  她在梁家是长嫂,在林家是长姐,常有亲戚来往,单单安排好来客的吃喝拉撒睡就不容易。据说她画过一张床铺图,共计安排了十七张床铺,每张床铺标明谁要来睡。拿专业精神做家务事,家务自然也同她的专业一样优秀。

  林徽因心高气傲,不愿意和一般人多说话,认为无谓的废话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话不等于不愿意帮助人,我注意到两件情节相似的事情:沈从文一度 经济拮据,林徽因有意接济,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让表弟林宣向沈从文借书,还书时悄悄夹进一些票子;后来她拿自家的钱资助来北京求学的同乡林洙,也是善意地 欺骗,“是营造学社的钱借给你用”。可见林徽因的善解人意不止体现在太太的客厅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很有情趣,除了专注于事业。闲暇时,夫妇俩比记忆,互相考测,哪座雕塑原处何处石窟、哪行诗句出自谁的诗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围,疑似李清照、赵明诚重返人间。

  其实这一对夫妻间也不是不吵架,林徽因心直口快,好使性子。好在梁思成善于隐忍,被亲戚称做“烟囱”,但是烟囱偶尔也会堵塞。两人都好面子,如果碰到佣人在旁边,就改用英语交锋。

  在他们新婚之时,梁启超曾经写信嘱托:“你们俩从前都有小孩子脾气,爱吵嘴,现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变成大人样子,处处互相体贴,造成终身和睦安乐的基础。”这是一番慈爱之心,也是出于对儿子、儿媳秉性的了解。

  钱钟书在小说《猫》里有一段情节,说女主人的丈夫在妻子男朋友们的“提醒下”,与一个姿色普通、言行拘谨的女学生乘火车出行,疑似婚外情。有人说这里影射的是梁思成。

  事实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妻的确发生过一次激烈争吵,事后梁思成乘火车去上海出差。林徽因痛哭了二十四个小时,中间只睡了三四个小时。而梁思成在火车上连发了两封电报和一封信,两人重归于好。

  当时沈从文恰恰正高调爱慕高青子,跟张兆和闹得很不愉快,写信向他的教母林徽因诉苦、讨教。刚刚痛哭了二十四个小时的林徽因,说起来特别有感 触,“在夫妇之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她认为夫妻争吵,是因为彼此在乎,“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 的悲剧。”

  林徽因虽然浪漫,骨子里却是冷静而清醒的。她能够理智地面对婚姻,就如同她理性地面对爱情。

  钱钟书当时与他们毗邻,是不是以他的所见和想象,将一些素材糅入小说?梁思成有没有过出轨?而林徽因内心深处对徐志摩、金岳霖究竟是什么感觉?我们很难考证,每个感兴趣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钱钟书的《猫》里的陈侠君的原型就是金岳霖。猫的确是在写林徽因的文化沙龙,背景是设在了1935年左右。这个从文中提到的伦敦中国艺术展,以及华北局势紧张等等细节可以看出来。而政论家马用中就是钱端升。

  钱钟书对于1935年左右的林徽因家应该是有不少了解的,那时候钱钟书是清华的学生,而清华的各大导师们一到周末就都往林家跑,这在学生中能引起多大的八卦可想而知。季羡林的回忆录里也证实了,当时清华里对于教授们的私生活是很有八卦传统的。

  目前明确的记载了钱钟书见过林徽因的记录是在《朱自清日记》提到在西南联大时期钱钟书和林徽因共同出席过一次文艺聚会的。而这篇小说《猫》恐怕还是在194x年左右钱钟书在上海写的,小说里的人物和他们的映射人物相比,确实表现了了钱钟书扭曲的刻薄力。

  林微因实际上是深爱着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林两家是世交,梁思成与林徽因两小无猜。1922年,在父辈的安排下,他们又相爱了。林徽因喜欢和梁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 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很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以至许多年过去后,梁思成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当谈起他最初为什么选择搞 建筑的时候,梁思成竟说是为了林徽因。

  作为建筑学家,新中国成立伊始,林微因于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1951年设计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林徽因是我国建筑方面的著名学者。她的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等身。

  林徽因同时又是作家和诗人。她业余创作了许多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颇有声誉,曾出版有《林徽因诗集》,中国现代作家丛书之一——《林徽因》。

  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在她的少女时代与徐志摩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徐志摩初识才女林徽音是在风景如画的宁静的伦敦康桥,那年,他24岁,而林 微因只有16岁。那时候,徐志摩早就为人父为人丈夫了,而林微因已和梁思成定了婚约。然而这位风流才子徐志摩仍疯狂的追求着林微因,爱着林微因。他受困于 感性的驱使,将狂烈的爱情之火烧熔理智,对林微因穷追不舍……在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以后,于1922年3月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抛弃了他的妻子和两个儿 子。这个才华横溢冲动任性的诗人,他用他不顾一切的爱和多情,让中国近代史上杰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铭心地伤过、痛过……

  这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后 来眼看追求林微因无望,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并与陆结婚。可是婚后因陆小曼生活放荡不和睦而离异。徐志摩依然恋着林徽因,直到1931从香港赶回北京听林徽 因演讲而在飞机上遇难。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是一直有感情的。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将徐志摩遇难飞机的一块残片长久地挂在卧室内,并写了多篇文章怀念他。

  徐志摩始终是未能得到其“唯一灵魂之伴侣”,或许林徽因太清醒的明白,“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两人未成眷属是偶然或必然,对既成的事实也没什么好遗憾。

  “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这是当事人对这段关系的最好概括。

  最感人的是关于金岳霖的故事,标准版本来自于梁思成续弦妻子林洙先生所记载的梁的回忆:

  “…… 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我谈话时一点不像妻子对丈夫谈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听到这 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也凝固了,连呼吸都困难。但我感谢徽因,她没有把我当一个傻丈夫,她对我是坦白和信任 的。我想了一夜该怎么办?我问自己,徽因到底和我幸福还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和徽因三个人反复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觉得尽管自己在文学艺术各方 面有一定的修养,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学家的头脑,我认为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 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次谈话以 后,我再没有和徽因谈过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老金是个说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个诚实的人。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三个人始终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 遇到难题也常去请教老金,甚至连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来‘仲裁’,因为他总是那么理性,把我们因为情绪激动而搞糊涂的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

  梁思成的态度与金岳霖的反应,连同林徽因的坦白诚实,都一样让人不禁唏嘘,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也许是上帝,让梁思成与林微因结了一段美丽的姻缘!于是,中国建筑史和爱情史上都有了他们最灿烂的一笔!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可惜这位杰出的女性,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

  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林徽因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移做她的墓碑。墓体则由梁思成设计,以最朴实、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他们一生追求的民族形式。

  林徽因最亲密的助手莫宗江为墓碑题写了“建筑师林徽因之墓”的字样。十年浩劫中,这些字被清华红卫兵砸掉,至今没有恢复。这一切,是长眠于地下的林徽因所不知的,就这一点而言,早逝在于她,竟是一种幸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梁思成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折磨、被侮辱。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离开了人世。在他最后也是最痛苦的日子里,他病房里的会客牌总是静静地挂在医院的传达室里。梁思成走得很孤单。

  8月份开始了“破四旧”运动。一个晚上,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之后闯进来了一群“红卫兵”。为首的人,命令打开所有的箱柜,然后指定我们站在一个地方不许动。他们任意地乱翻了一阵,没收了所有的文物和存款(这些文物到现在仍不知去向),并把西餐具中全套的刀子集中在一起(12把果酱刀,12把餐刀,12把水果刀),声色俱厉地问思成收藏这么多刀子干什么?“肯定是要暴动”!我刚要开口,就挨了一记耳光。正在这个紧张关头,突然从老太太(林徽因的母亲)房里吼叫着冲出两个“红卫兵”,他们拿着一把镌有“蒋中正赠”字样的短剑,这下我可真的噤若寒蝉了。在一阵“梁思成老实交代”的吼声之后,他们根本不听他的任何解释,抱着一大堆东西扬长而去。

  他们走后老太太呜呜地哭了,这是她儿子林恒1940年在航空军校毕业时礼服上的佩剑。我记得林徽因先生曾多么哀伤地谈起她的年轻的小弟弟及与他同时的一批飞行员怎样在对日作战中相继牺牲的悲壮故事。第二天全清华都传开了“梁思成藏着蒋介石赠他的剑”。从此以后不管什么人,只要佩上一个红袖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闯入,随意抄走或毁坏他们认为是“四旧”的东西。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留梁思成一人,独自为北京城的古建筑奔走。无可挽回的时候,他只是痛哭。“文革”期间,梁思成有次流着泪对林洙说:“他 们(红卫兵)烧了徽音的照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草图也被撕扯了。”林洙记得,之后,梁思成点燃火柴默默地把设计图烧了。“最后一张他拿在手中凝视了良久, 还是扔进了火堆。”此后不久,梁思成去世。临终前,他叮嘱林洙,台湾回归之际,一定“家祭毋忘告乃翁”。.

  林徽因、梁思成离世后,他们的好友费正清为他们辛苦了一生却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的事业扼腕叹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具有讽刺意味的名为“文化大革命”的 纯粹仇外情绪,在极大程度上毁灭了梁氏夫妇一代所逐步树立起来的事业。拆卸比装配容易得多,武斗和造反的为所欲为也正是如此。(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 录》)


热点文章
精选视频
推荐资源

中国授权培训机构

北京 电话:(010)82757632
      (010) 62192881
深圳 电话:(0755)86186715
武汉 电话:(027)61389792
成都 电话:(028)80821007
南京 电话:(025)66022032
西安 电话:(029)82230498
邮箱:sales@e-elements.com

中国授权经销商

香港 电话:(852)22127848
北京 电话:(010)84148118
成都 电话:(028)86528262
上海 电话:(021)33678387
深圳 电话:(0755)26584925
武汉 电话:(027)87322806
邮箱:china@avent.com
深圳 电话:(0755)26743210
上海 电话:(021)51696680
北京 电话:(010)51726678
成都 电话:(028)85139576
武汉 电话:(027)87690155
邮箱:
xilinx_enquiry@comtech.com.cn

社区主办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内容提供


    赛灵思公司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